中国近半年没买过-美国一粒大豆-威胁食用油
围绕中国近半年零买美豆的传闻,核对USDA与多方报道,解析关税与供应格局变化,并梳理南美增供、港口动态及后续风险观察要点。
梅尼耶
中国近半年零买美豆真相核验USDA出口销售“零订单”
热词里“一粒没买”最易误读。更严谨的说法是“近半年未下美国大豆新增订单”,因此在USDA新作年度的周报里,对华“未完成销售”和“累计出口”均显示为零。换句话说,近期既没新增签约,也没有新季船货在路上但并不排除旧合同顺延到港的情形。市场传闻要落地到数据口径:签约到港,到港清关入库,口径不同结论也不同。综合多方报道,这一波“零新单”大体与价格、关税及贸易环境叠加有关,属于商业与政策的共同结果。

南美大豆占比攀升巴西阿根廷成为主力替代
今年上半年起,南美大豆对华供应明显抬升,价格、物流与季节性集中发运形成合力,巴西收成与对华出口额占比居高,阿根廷在税制调整窗口期也密集出货。这意味着中国买家的采购曲线更贴近“南美收获集中发运”的节奏,美豆在商业竞争力上被阶段性削弱。对于压榨企业而言,南美豆蛋白与油分结构匹配度较高,在盘面与基差配合下能拿到更优的加工利润,现实动因远比“政治口号”要直接。
港口靠岸“清零”与旧合同到港的区别别把“无新单”等同“零进口”
个别港口披露“自7月起美船靠岸艘次为零”,这描述的是某码头的到港船期,并非全国维度的报关统计而海关总署公布的是全国进口口径。去年签的船今年到、在海上的船改港、转运与换提单,都会造成“媒体标题看上去零、统计表里还在走”的错位。理解这个差异,才能避免被“震撼词汇”带节奏。就产业链运行看,油厂排产、采购套保与现货库存联动运转,信息不对称才是扰动价格的“真凶”。
特朗普放话“食用油”筹码政治信号大于实质冲击
围绕“中方不买美豆”,特朗普抛出“考虑终止部分对华贸易,含食用油”的表态,资本市场立刻用股价与期货波动给出反馈。但从结构看,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所谓“食用油”中,废食用油地沟油用于可再生燃料的比重不小,今年本就因政策与关税变化下滑。把这块作为“报复工具”,更多是舆论与谈判层面的姿态,真正改变大豆供需格局的,仍是关税、汇率、南北半球供给与国内饲料需求的现实算术。
后续观察四要点关税、运价、压榨利润、养殖周期
第一,看关税与政策预期:若中美关税或非关税壁垒有松动,才可能重塑美豆报价竞争力。第二,看海运与内贸物流:巴西港口拥堵与运价变动直接影响CF价差。第三,看压榨利润与油粕比:油强粕弱或粕强油弱的切换,会改变油厂排产偏好。第四,看养殖与饲料周期:生猪与禽链的补栏与淘汰节奏,决定终端对豆粕的真实吸纳。把这四件事盯住,比追逐情绪化标题更有用。